辽宁丹东市2015年中考化学考试说明
丹东市2015年中考化学考试说明
根据教育部制定的《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 (以下简称《课程标准》),结合我市初中化学教学实际制定本考试说明。
一、命题原则
1.试题关注学生未来发展所需要的基础化学知识和技能;重视考查知识间的相互联系;注重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和技能进行归纳、概括、重组及形成自己的观点的能力。
2.实验内容要注重考查学生设计实验、应用实验方法解决生产、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特别应重视通过实验考查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3.试题设计应增强情境性和加大灵活开放程度。试题的情境应注意选择学生熟悉的、真实的、有意义的化学问题;注意试题素材的公平性;引导学生关注环境、健康、材料、能源等社会热点问题,体现化学、技术、社会、环境的关系;适当考查学生在实际情境中获取信息的能力;在试题素材、内涵及解答中力求体现《课程标准》要求的知识与技能,思维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4,避免繁、难、偏、怪试题;淡化对概念等内容的简单记忆的考查;考查的内容不过分追求知识覆盖面。
二、考试范围
考试范围为《课程标准》中的“课程内容”规定的主题,包括“科学探究”、“身边的化学物质”、“物质构成的奥秘”、“物质的化学变化”、“化学与社会发展”五个一级主题。主要参考人教版教材制定的相关内容。
三、考试内容及要求
各相对较高水平层次的学习目标均包含相对较低水平层次的学习目标,相对较高层次的内容,可以进行低水平层次考查。学习目标的各水平层次均可在不超出《课程标准》要求的情况下进行不同难易程度的考查。
(一)科学探究
围绕8个基础的实验活动内容(1.粗盐中难溶杂质的去除、2.氧气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 3.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4.金属的物理性质和某些化学性质、 5.燃烧的条件、 6.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水溶液的配制、 7.溶液酸碱性的检验、8.酸、碱的化学性质),使学生能基本上达到7项实验技能要求(1.能进行药品的取用、简单仪器的使用和连接、加热等基本的实验操作、2.能在教师指导下根据实验需要选择实验药品和仪器,并能安全操作、3.初步学会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4.初步学会用酸碱指示剂、pH试纸检验溶液的酸碱性、5.初步学会根据某些性质检验和区分一些常见的物质、6.初步学习使用过滤、蒸发的方法对混合物进行分离、7.初步学习运用简单的装置和方法制取某些气体)。要求能在试题所设具体情景中,提出问题并做出合理的猜想;在猜想的基础上,制定计划、提出实施方案及描述可能出现的现象并合理解释实验现象;能对事实与证据进行加工处理,解释并得出结论;具有对具体的实验过程进行评价的能力。
(二)身边的化学物质
1.说出空气的主要成分,认识空气对人类生活的重要作用。
2.知道氧气能跟许多物质发生氧化反应。
3.能结合实例说明氧气、二氧化碳的主要性质和用途。
4.初步学习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方法。
5.了解自然界中的氧循环和碳循环。
6.认识水的组成,知道硬水与软水等的区别。
7.了解吸附、沉降、过滤和蒸馏等净化水的常用方法。
8.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溶液是由溶质和溶剂组成的。
9.知道水是最重要的溶剂,酒精、汽油等也是常见的溶剂。
10.了解饱和溶液和溶解度的含义。
11.能进行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
12.认识溶质质量分数的含义,能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
13.举例说明结晶现象。
14.能说出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
15.了解溶液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意义。
16.了解金属的物理特征,认识常见金属的主要化学性质,了解防止金属腐蚀的简单方法。
17.知道一些常见金属(铁、铝等)矿物;知道可用铁矿石炼铁。
18.知道在金属中加入其他元素可以改变金属材料的性能,知道生铁和钢等重要合金。
19.认识金属材料在生产、生活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20.认识废弃金属对环境的影响和回收金属的重要性。
21.认识常见酸碱的主要性质和用途,知道酸碱的腐蚀性。
22.初步学会常见酸碱溶液的稀释方法。
23.了解用酸碱指示剂(酚酞、石蕊)和pH试纸检验溶液酸碱性的方法。
24.知道酸碱性对人体健康和农作物生长的影响。
25.了解食盐、纯碱、小苏打、碳酸钙等盐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
26.知道一些常用化肥的名称和作用。
27.列举生活中一些常见的有机物,认识有机物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
28.会鉴定碳酸根离子。
29.知道硫酸铜溶液和硫酸亚铁溶液等几种常见溶液的颜色,知道氢氧化铜、碳酸钙、硫酸钡三种沉淀的颜色。知道钾、钠、钙、钡、铜、亚铁离子的碱及相关盐的溶解性。
(三) 物质构成的奥秘
1.认识物质的三态及其转化。
2.区分纯净物和混合物、单质和化合物、有机化合物和无机化合物。
3.能从元素组成上认识氧化物。
4.知道无机化合物可以分成氧化物、酸、碱、盐。
5.认识物质的多样性。
6.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知道分子、原子、离子等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
7.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
8.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
9.知道原子可以结合成分子、同一元素的原子和离子可以互相转化,初步认识核外电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
10.认识氢、碳、氧、氮等与人类关系密切的常见元素。
11.记住并能正确书写一些常见元素的名称和符号。
12.知道元素的简单分类。
13能根据元素的原子序数在元素周期表中找到指定的元素。
14.形成“化学变化过程中元素不变”的观念1.能说出几种常见元素的化合价。
15.能用化学式表示某些常见物质的组成。
16.利用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进行物质组成的简单计算。
17.能看懂某些商品标签上标示的组成元素及其含量。
18.能利用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进行物质组成的简单计算。对用一些符号(a、b、c、m、n…)代替元素符号的、化学式下角标或已知数据的代数推导的计算不要求。
(四)物质的化学变化
1.认识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初步了解化学反应的本质。
2.知道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伴随有能量变化,认识通过化学反应实现能量转化的重要性。
3.知道催化剂对化学反应的重要作用。
4.初步形成“在一定条件下物质可以转化”的观点。
5.初步认识常见的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和复分解反应,能用于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化学现象。
6.能用金属活动性顺序对有关置换反应进行判断,并能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化学现象。
7.知道利用化学变化可以获得新物质,以适应生活和生产的需要。
8.认识质量守恒定律,能说明常见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
9.能正确书写简单的化学方程式,并进行简单的计算。
但以下各种计算不作为考试要求:
a.有杂质参加反应的计算,如: “一块表面被氧化的锌片与盐酸完全反应”、 “一块镀锌的铁片与盐酸完全反应”,
b.多步反应的化学计算, 如:把某一反应的生成物作为下—步反应的反应物,超过三步化学反应的,视为多步反应。
c.过量计算,如: “6g氢氧化钠加入到30g 20%的盐酸溶液中,判断混合后溶液的pH是否大于7”等试题及分析某些表格中大量数据,并判断出恰好反应的数据方能计算等试题也不作要求。
(五)化学与社会发展
1.认识燃料完全燃烧的重要性,了解使用氢气、天然气(或沼气)、石油液化气、酒精、汽油和煤等燃料对环境的影响,懂得选择对环境污染较小的燃料。
2.认识燃烧、缓慢氧化和爆炸的条件及防火灭火、防范爆炸的措施。
3.理解水对生命活动的重大意义,认识水是宝贵的自然资源,形成保护水资源和节约用水的意识。
4.知道化石燃料(煤、石油、天然气)是人类社会重要的自然资源,了解海洋中蕴藏着丰富的资源。
5.知道石油是由多种有机物组成的混合物,了解石油通过炼制可以得到石油液化气、汽油和煤油等产品。
6.了解我国能源与资源短缺的国情,认识资源综合利用和新能源开发的重要意义。
7.知道常见的合成纤维、塑料、合成橡胶及其应用;能用简单的方法区别棉纤维、羊毛纤维和合成纤维(如腈纶、涤纶)织成的布料;知道减少和治理白色污染的措施等。
8.了解使用合成材料对人和环境的影响。认识新材料的开发与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
9.了解某些元素(如钙、铁、锌、碘等)对人体健康的重要作用。知道人体中含有多种元素,能列举出几种人体含有的元素,但不要求判断哪些是微量元素,哪些是常量元素。
10.了解对生命活动具有重要意义的有机物(如葡萄糖、淀粉、油脂、蛋白质、维生素等)。知道鱼类、肉类、奶类、蛋类和豆类等含丰富的蛋白质;知道蔬菜和水果中含有大量的维生素C。
11.知道某些物质(如一氧化碳、甲醛、黄曲霉素等)有损人体健康,认识掌握化学知识能帮助人们抵御有害物质的侵害。
12.认识处理“三废” (废水、废气和废渣)的必要性以及处理的一般原则。
13.了解典型的大气、水、土壤污染物的来源及危害。
四、试卷结构及题型
1. 题型及分数分配
试卷满分80分。选择题(四选—)约为16分;填空题约为18分;简答题约为20分;实验题约为20分;计算题约为6分。
2. 试题难度按易、中、难比例约为7:2:1。
根据教育部制定的《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 (以下简称《课程标准》),结合我市初中化学教学实际制定本考试说明。
一、命题原则
1.试题关注学生未来发展所需要的基础化学知识和技能;重视考查知识间的相互联系;注重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和技能进行归纳、概括、重组及形成自己的观点的能力。
2.实验内容要注重考查学生设计实验、应用实验方法解决生产、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特别应重视通过实验考查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3.试题设计应增强情境性和加大灵活开放程度。试题的情境应注意选择学生熟悉的、真实的、有意义的化学问题;注意试题素材的公平性;引导学生关注环境、健康、材料、能源等社会热点问题,体现化学、技术、社会、环境的关系;适当考查学生在实际情境中获取信息的能力;在试题素材、内涵及解答中力求体现《课程标准》要求的知识与技能,思维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4,避免繁、难、偏、怪试题;淡化对概念等内容的简单记忆的考查;考查的内容不过分追求知识覆盖面。
二、考试范围
考试范围为《课程标准》中的“课程内容”规定的主题,包括“科学探究”、“身边的化学物质”、“物质构成的奥秘”、“物质的化学变化”、“化学与社会发展”五个一级主题。主要参考人教版教材制定的相关内容。
三、考试内容及要求
各相对较高水平层次的学习目标均包含相对较低水平层次的学习目标,相对较高层次的内容,可以进行低水平层次考查。学习目标的各水平层次均可在不超出《课程标准》要求的情况下进行不同难易程度的考查。
(一)科学探究
围绕8个基础的实验活动内容(1.粗盐中难溶杂质的去除、2.氧气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 3.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4.金属的物理性质和某些化学性质、 5.燃烧的条件、 6.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水溶液的配制、 7.溶液酸碱性的检验、8.酸、碱的化学性质),使学生能基本上达到7项实验技能要求(1.能进行药品的取用、简单仪器的使用和连接、加热等基本的实验操作、2.能在教师指导下根据实验需要选择实验药品和仪器,并能安全操作、3.初步学会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4.初步学会用酸碱指示剂、pH试纸检验溶液的酸碱性、5.初步学会根据某些性质检验和区分一些常见的物质、6.初步学习使用过滤、蒸发的方法对混合物进行分离、7.初步学习运用简单的装置和方法制取某些气体)。要求能在试题所设具体情景中,提出问题并做出合理的猜想;在猜想的基础上,制定计划、提出实施方案及描述可能出现的现象并合理解释实验现象;能对事实与证据进行加工处理,解释并得出结论;具有对具体的实验过程进行评价的能力。
(二)身边的化学物质
1.说出空气的主要成分,认识空气对人类生活的重要作用。
2.知道氧气能跟许多物质发生氧化反应。
3.能结合实例说明氧气、二氧化碳的主要性质和用途。
4.初步学习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方法。
5.了解自然界中的氧循环和碳循环。
6.认识水的组成,知道硬水与软水等的区别。
7.了解吸附、沉降、过滤和蒸馏等净化水的常用方法。
8.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溶液是由溶质和溶剂组成的。
9.知道水是最重要的溶剂,酒精、汽油等也是常见的溶剂。
10.了解饱和溶液和溶解度的含义。
11.能进行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
12.认识溶质质量分数的含义,能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
13.举例说明结晶现象。
14.能说出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
15.了解溶液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意义。
16.了解金属的物理特征,认识常见金属的主要化学性质,了解防止金属腐蚀的简单方法。
17.知道一些常见金属(铁、铝等)矿物;知道可用铁矿石炼铁。
18.知道在金属中加入其他元素可以改变金属材料的性能,知道生铁和钢等重要合金。
19.认识金属材料在生产、生活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20.认识废弃金属对环境的影响和回收金属的重要性。
21.认识常见酸碱的主要性质和用途,知道酸碱的腐蚀性。
22.初步学会常见酸碱溶液的稀释方法。
23.了解用酸碱指示剂(酚酞、石蕊)和pH试纸检验溶液酸碱性的方法。
24.知道酸碱性对人体健康和农作物生长的影响。
25.了解食盐、纯碱、小苏打、碳酸钙等盐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
26.知道一些常用化肥的名称和作用。
27.列举生活中一些常见的有机物,认识有机物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
28.会鉴定碳酸根离子。
29.知道硫酸铜溶液和硫酸亚铁溶液等几种常见溶液的颜色,知道氢氧化铜、碳酸钙、硫酸钡三种沉淀的颜色。知道钾、钠、钙、钡、铜、亚铁离子的碱及相关盐的溶解性。
(三) 物质构成的奥秘
1.认识物质的三态及其转化。
2.区分纯净物和混合物、单质和化合物、有机化合物和无机化合物。
3.能从元素组成上认识氧化物。
4.知道无机化合物可以分成氧化物、酸、碱、盐。
5.认识物质的多样性。
6.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知道分子、原子、离子等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
7.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
8.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
9.知道原子可以结合成分子、同一元素的原子和离子可以互相转化,初步认识核外电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
10.认识氢、碳、氧、氮等与人类关系密切的常见元素。
11.记住并能正确书写一些常见元素的名称和符号。
12.知道元素的简单分类。
13能根据元素的原子序数在元素周期表中找到指定的元素。
14.形成“化学变化过程中元素不变”的观念1.能说出几种常见元素的化合价。
15.能用化学式表示某些常见物质的组成。
16.利用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进行物质组成的简单计算。
17.能看懂某些商品标签上标示的组成元素及其含量。
18.能利用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进行物质组成的简单计算。对用一些符号(a、b、c、m、n…)代替元素符号的、化学式下角标或已知数据的代数推导的计算不要求。
(四)物质的化学变化
1.认识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初步了解化学反应的本质。
2.知道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伴随有能量变化,认识通过化学反应实现能量转化的重要性。
3.知道催化剂对化学反应的重要作用。
4.初步形成“在一定条件下物质可以转化”的观点。
5.初步认识常见的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和复分解反应,能用于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化学现象。
6.能用金属活动性顺序对有关置换反应进行判断,并能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化学现象。
7.知道利用化学变化可以获得新物质,以适应生活和生产的需要。
8.认识质量守恒定律,能说明常见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
9.能正确书写简单的化学方程式,并进行简单的计算。
但以下各种计算不作为考试要求:
a.有杂质参加反应的计算,如: “一块表面被氧化的锌片与盐酸完全反应”、 “一块镀锌的铁片与盐酸完全反应”,
b.多步反应的化学计算, 如:把某一反应的生成物作为下—步反应的反应物,超过三步化学反应的,视为多步反应。
c.过量计算,如: “6g氢氧化钠加入到30g 20%的盐酸溶液中,判断混合后溶液的pH是否大于7”等试题及分析某些表格中大量数据,并判断出恰好反应的数据方能计算等试题也不作要求。
(五)化学与社会发展
1.认识燃料完全燃烧的重要性,了解使用氢气、天然气(或沼气)、石油液化气、酒精、汽油和煤等燃料对环境的影响,懂得选择对环境污染较小的燃料。
2.认识燃烧、缓慢氧化和爆炸的条件及防火灭火、防范爆炸的措施。
3.理解水对生命活动的重大意义,认识水是宝贵的自然资源,形成保护水资源和节约用水的意识。
4.知道化石燃料(煤、石油、天然气)是人类社会重要的自然资源,了解海洋中蕴藏着丰富的资源。
5.知道石油是由多种有机物组成的混合物,了解石油通过炼制可以得到石油液化气、汽油和煤油等产品。
6.了解我国能源与资源短缺的国情,认识资源综合利用和新能源开发的重要意义。
7.知道常见的合成纤维、塑料、合成橡胶及其应用;能用简单的方法区别棉纤维、羊毛纤维和合成纤维(如腈纶、涤纶)织成的布料;知道减少和治理白色污染的措施等。
8.了解使用合成材料对人和环境的影响。认识新材料的开发与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
9.了解某些元素(如钙、铁、锌、碘等)对人体健康的重要作用。知道人体中含有多种元素,能列举出几种人体含有的元素,但不要求判断哪些是微量元素,哪些是常量元素。
10.了解对生命活动具有重要意义的有机物(如葡萄糖、淀粉、油脂、蛋白质、维生素等)。知道鱼类、肉类、奶类、蛋类和豆类等含丰富的蛋白质;知道蔬菜和水果中含有大量的维生素C。
11.知道某些物质(如一氧化碳、甲醛、黄曲霉素等)有损人体健康,认识掌握化学知识能帮助人们抵御有害物质的侵害。
12.认识处理“三废” (废水、废气和废渣)的必要性以及处理的一般原则。
13.了解典型的大气、水、土壤污染物的来源及危害。
四、试卷结构及题型
1. 题型及分数分配
试卷满分80分。选择题(四选—)约为16分;填空题约为18分;简答题约为20分;实验题约为20分;计算题约为6分。
2. 试题难度按易、中、难比例约为7:2:1。